|
首页  干部工作  干部教育培训

在全校中层干部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发布部门: 组织部    发布时间: 2008-06-01  浏览次数: 100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委书记 林世选
2007.12.11

同志们:

经过认真筹备和精心安排,我校中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刚才希凡书记作了很好的动员讲话,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完全赞同。根据培训安排,今天由我给同志们做第一场辅导报告。我报告的题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报告分三部分: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二是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就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谈几点体会;三是就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向同志们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根本上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了很大的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一句话,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最初的战略选择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这些阶段性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既有作为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又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十七大报告对这些阶段性特征的深刻分析,充满了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通过对八个方面特征的现象描述和本质揭示,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这是必须看到和充分肯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两个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此相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没有超出、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判断和立足点,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说明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新的挑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正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我们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
   
第一,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就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就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要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还没有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机制和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要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基本路线要管100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按照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而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确保实现科学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来促进科学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最根本基础是发展。发展,不仅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且发展的目的、要求本身就包括社会和谐,进而包括更广阔领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所以,一定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最大限度地鼓励人们发挥创新、创业、创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的平衡、和谐与稳定,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推动科学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更要靠制度保障。制度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起着基础、引导、保障的作用。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方面体制。为此,一定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决心,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党领导开辟的,伟大的发展事业要靠党来领导实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领导和驾驭发展全局的水平和能力。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改进执政方式,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建设中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在社会建设部分把教育问题摆在首位,而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其他部分也对教育相关的使命和任务进行了多方面阐述,形成了许多新的战略思路和方针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第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主题;第三,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带有全局性的任务;第四,优化教育结构,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些内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体会。下面我着重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和我校建设发展的实际,谈几点认识:
    1、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党的十四大明确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六大报告又把教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多次中央全会的文件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2006829,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在2007831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重申十六大报告有关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优先发展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新的更高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集中反映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坚定信心。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和“十五”时期,高等教育更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成效显著,活力日益凸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迅速,高校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校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广泛,水平日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016,周济部长在十七大记者招待会上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6%建在高校;正在进行试点的10个国家实验室,多数是依托高校进行建设的。“十五”期间,全国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技术发明奖64,科技进步奖433,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成果。这组数据足以说明高等学校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比如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刻不容缓,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要亟待提高,涉及学校健康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把握好发展节奏,做到深化改革、科学定位、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把精力集中到培养急需人才和创新人才上来。
   
就我省的情况而言,中央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河南作为中部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对全国的影响将会大大增强。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发展也赢得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重点研究和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二是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快“三重”建设步伐,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三重”建设是指:继续推进高层次突破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培养造就2~3所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的知名高校和15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四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河南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从我校自身的情况看,经过多年努力,学校整体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围绕一个中心,建设好三支队伍,深化三项改革,实现三大突破,增强综合实力,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后五年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学校的发展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去思考,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中去谋划,放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中去定位。目前各院系正在加紧制定下一届任期目标,希望同志们以此为契机,把学习十七大精神与落实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和谋划本部门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发展意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谋求新发展,创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确保把我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教育是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的崇高事业。纵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既是与时俱进地完善教育的宗旨与使命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过程。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教育方针的要义:“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把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主线。
   
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二是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特别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好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在扩大参与面、提升层次和形成特色上下功夫,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三是加强优良校风建设,塑造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由学风、教风、工作作风共同凝聚而成的优良校风是一所大学的独特品质和精神气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我们要高度重视校风建设,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切实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同时要充分挖掘学校宝贵的历史资源,结合学校办学思想、理念和时代特点,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大学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展。
   
四是更加关注民生,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教育学生从关心爱护学生开始。切实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落实政策,完善措施,保证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重点做好就业市场开拓、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等工作,保证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积极改善大学生的生活条件,维护好学生的合法利益,让学生分享学校建设发展的成果。
   
3、统筹兼顾,处理好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未来几年是学校实现“三大突破”、提升办学实力的攻坚阶段。越是在关键时期,我们越是要做到统筹兼顾,越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等,在此我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十五”期间,我们抓住高等学校大发展的机遇,扩大招生规模,上新专业,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作了应有的贡献,学校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面对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的新形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和速度发展转变为注重内涵、提高质量。反映在决策层面,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把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育部提出要把握发展的节奏,稳定发展规模,不再提“新的历史跨越”、“快速发展”等。反映在操作层面,建立了每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组织实施对全国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央财政投入25亿,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面对新形势,我们也适时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在稳步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发展内涵,练好内功,努力做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以内涵发展为主,着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落实:一是抓质量。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要紧紧抓住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这一有利时机,狠抓精品课程、名牌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建设,力争实现高层次突破。二是抓学科。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学校建设的核心。要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彰显特色和优势;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进一步抓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建设;构建学科基地,尤其要抓好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建设;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自由。三是抓科研。“质量立校、科研强校”,是我们确定的总体战略。突出内涵发展,就要更加重视科研。一定要千方百计拿大项目,包括纵向、横向的大项目,争取更多科研经费,获高水平成果。四是抓队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搞好学科建设,根本在人。高水平的大学,无一例外都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我校教师队伍总量不足、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缺乏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战略,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作为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各院系的发展规划,一定要进一步明确师资建设的目标,特别是重点学科、优势和特色学科,要有目标、有措施。
   
二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共性,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个性。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流大学也是如此。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学校一定要在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突出特色,做到特色制胜。温家宝总理讲:“要把学校办出特色。我们对学校的要求绝不是千人一面,而应该是各具特点。”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就是办学特色。“每所学校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因为大不等于强。”我们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轻、新、实”的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并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得到专家组的一致肯定,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扬。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建立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方面要有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各学科都有一个上水平、求发展的问题。但是,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平均使用,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科学都做强做大,但是完全可以在某些学科或学科方向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我们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确定学科发展重点,坚定地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优先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使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由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是主题,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深化改革,保持稳定。首先,必须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90年代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特别是1998年后,经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高等教育已初步理顺了大的体制关系,基本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矛盾和问题,缓解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约束,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以改革促发展和重点突破、兼顾全面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模式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破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解放和激发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改革开始向纵深和微观层面推进,高等学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矛盾的焦点。多年来,我们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相继进行了后勤社会化、干部公开竞聘上岗、人事分配等改革,进行了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校三次党代会根据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提出了深化“三项改革”的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学校鼓励各院系、各部门在学校统一的改革思路下,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先走一步。
   
其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扎实实地做好稳定工作。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学校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倍加维护稳定,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要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把理顺思想情绪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广大教职工顾大局、识大体,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要力求把学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广大师生员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要进一步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满腔热情地解决教职工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根本利益,让广大教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发挥中层领导干部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我校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说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发挥好干部的作用,学校的各项事业才能取得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正是在学校历届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广大干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面貌才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教学质量才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但必须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对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广大中层干部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党的十七大站在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我们必须从学校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找准位置,明确职责,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促进发展,不辜负校党委的重托和期望,带领广大师生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共同谱写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1、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对领导干部而言,仅有政治上的热情、工作中的责任心、专业上的学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很强的领导才干和工作水平。我们要把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领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能力建设的总要求。
   
第一,要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要强化学习意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学习。既重视理论学习,也重视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拓宽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要把理论学习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大局结合起来,与自身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与自己分管的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第二,要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开拓创新既是一种精神风貌,也是一种能力素质的要求。要推动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善于把握时代特点和形势的变化,坚持用创新的思维谋划未来发展,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用比拼争先的精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要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校的能力,既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也是规范干部自身行为、提高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广大干部要带头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要知法懂法,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要带头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进一步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四,要提高协调配合的能力。搞好协调配合,不仅是推动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广大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提高协调配合能力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全局观念,善于从大局出发去思考和解决本部门和自己分管的问题;二是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善于把发展思路转变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实际行动;三要善于利用协调配合机制推动工作,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到位而不越位,分工而不分家,做到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共同推进工作的开展。
   
第五,要提高用干部带队伍的能力。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层正职,既要抓好自身建设,又要提高使用好干部带领好队伍的能力。这既是一种工作理念,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我门必须下大力气要抓干部队伍建设,既要严格要求和管理,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年轻干部成长,发挥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加强作风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作风,才能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力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精神,巩固和深化“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果,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一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表率。思想作风是干部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础。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二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做执政为民的表率。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心里装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三是加强生活作风建设,做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表率。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情趣,慎重对待交往和交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慎始、慎独、慎微、慎友,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3、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领导班子成员要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进一步完善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决策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
   
广大干部要从大局出发,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实践证明,只有班子团结,工作才能打开局面,事业才能生机勃勃。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要做团结的模范,襟怀坦白,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班子成员之间建立思想一致的同志关系、组织上严密的团队关系、工作上亲密的协同关系、感情上正常的交流关系,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其干事创业的宏大抱负。要维护班子的团结,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做到言而有信。“信”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凡事有“信”,就会赢得信任,建立良好的个人信誉,营造起和谐融洽的共事关系,促进个人和事业的发展。要做到有“信”,就要做好“三立”:一要以德立信,注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正走端、诚实可靠,让人言而生“信”。二要以实立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一是一,二是二,不哗众取宠,不尔虞我诈。三要以践立信,信守承诺,做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同时要量力而诺,切忌不自量力、大包大揽。
   
第二,要做到群而不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拉帮、结派、成“党”,则难免做出有失偏颇的决策和意见,即使做出了客观公正的决断,也难免会引起猜测和议论,影响团结。要做到“群而不党”,就要做到“三善”:一要善待个人爱好,加强修养,筑牢防线,提高敏锐性和鉴别力,避免别有用心的人投其所好。二要善辨公私关系,正确处理原则和感情的关系,把交往建立在互学互助、健康向上的基础之上。三要善于置身“群”外,经常反思,时时警醒,查看自己的言行和决策是否规范客观;同时要加强与“群”外人士的交往,多听不同声音,把自己融入工作大局。
   
第三,要做到宽恕为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他人的过错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以直报怨,感而化之。要做到“宽恕为怀”,就要做到“三容”:一要有容人之心,宽恕他人时在思想上要出自本意,在行动上要自觉主动,快乐容人,也使被容之人快乐。二要有容人之量,不苛求自己的宽恕和好意一时之间就被领悟,允许他人有一个怀疑、接受、感化的过程。三要有容人之策,做到容人于无形中,将团结体现在细微处,以免将被容之人置于尴尬境地,伤其自尊。
   
第四,要做到立人达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为人处事、维护团结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做到“立人达人”,就要增强“三观”:一是多赢观,积极扶持和善待同志,把同志作为自己的助推器、借鉴镜,以求达成愿望、增进友谊、提高能力等多赢的局面。二是亲情观,把同志当作自己的亲人,从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照,尽自己所能帮助其实现理想。三是人本观,坚持以人为本,多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深切体味他人的处境、感受,把团结共事做到极致。
   
4、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紧紧依靠教职工办学是我们的宝贵经验之一,用发展的成果惠及教职工,实质上是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动力。学校加快发展的过程,说到底,既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教育的过程,又是为全校教职工谋取利益的过程。广大干部一定充分认识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重要性,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根本指导方针。
   
第一要增强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和紧紧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常怀爱民之心,常修为民之德,常思便民之意,把广大教职工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
   
第二要广泛联系群众。要建立健全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既要身到,又要心到,做广大教职工的知心人。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创造精神,积极保护他们的创造热情,把他们的智慧转化为学校加快发展的动力。
   
第三要关心群众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在指导工作的同时解决好教职工关心的问题。着力解决好教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重点解决好师生反映强烈的教学、管理、服务等问题,多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根本利益。
   
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神圣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乘势而上,不断谋求新发展,创造新业绩,实现新突破,为建设轻工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轻工大首页 | RSS阅读

Copyright 2011 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版权所有 邮编: 450002

地址: 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36号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 电话: 0371-86608055 邮箱: zzb@zzuli.edu.cn